您当前的位置 : 全球赣商网 > 新闻关注

解放路上说解放

2024-09-30来源:江西日报编辑:伍群珍作者:

  解放路,既像一部字典,保留着历史的印迹、时代的符号,又似一段故事,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新生、变革和发展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,我们一起探寻江西各地解放路的前世今生,找寻解放路的岁月变迁,回顾江西解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感受无上的荣光——

  从“解放”到“解放”

  路名,是地理坐标、区间方位,也是历史记忆、精神传承。

  放大江西地图,一条条名为“解放路”的道路,散布于大小城镇街区。75年来,这些解放路在峥嵘岁月中与新中国一同成长。今天的解放路上,既有老百姓现实中的幸福生活,也有历史纵深里的沧桑巨变。它们的历史变迁,是时代进步的缩影。

  每当举国欢庆共和国华诞,耳畔便会响起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的那句庄严宣告。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、百折不挠,经过北伐战争、土地革命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,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。从此亿万中国人民便成为国家、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,满怀豪情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。一条条解放路,从战火硝烟中走来,向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方向走去。

  走进这些解放路,追寻革命红色记忆,回望建设改革历程,感受伟大时代变迁,有两个关键词鲜明地跳出来——解放思想、改革开放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、发愤图强,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在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,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。自此,改革的春风,让经济社会发生波澜壮阔的巨变,一条条解放路因此迅速成长,成为繁华兴盛的现代都市道路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解放路的发展历程,也是人的思想解放的过程。

  从一条路,到一座城;从一个区域,到一国之疆。新中国75年的奋斗,祖国大地沧桑巨变,实现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。当前,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,更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,更需要以思想开放引领改革航程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。没有思想大解放,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”。从改革,到全面深化改革,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面临的困难挑战愈加艰巨,更须进一步解放思想,冲破腐旧观念束缚,突破利益固化藩篱,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不断深化改革开放。

  条条解放路,风光各不同。各地的改革发展,一定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问题。解放思想的过程,就是在实践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过程。我们要当解放思想的先行者,在改革发展中研究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、总结新经验、探索新规律。当前,我省正聚焦“走在前、勇争先、善作为”的目标要求,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,加快打造“三大高地”、实施“五大战略”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这是省委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客观科学分析发展中的新矛盾、新问题、新挑战作出的战略部署。我们应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。

  解放路上看变化,我们看到的是思想解放与改革进程的相互激荡,看到的是改革开放精神在全社会凝聚的磅礴力量。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,我们永葆“闯”的精神、“创”的劲头、“干”的作风,必将唱响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。(胡光华)

  那一夜,解放军从这渡过长江

  晴空万里,水清岸绿,微风过处,碧波涟漪。

  八宝洲(现属彭泽县棉船镇),长江中心一大冲击洲,南倚长江,与马当要塞相望;北临安徽,中间只隔一条支江。

  “灵芝号”(或称“鳞字号”)原是八宝洲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渡口,因75年前渡江大军挺进江西从这里开始,被誉为“江西解放第一渡”为人所知。

  “八宝洲对面就是安徽宿松县和望江县,枯水期江面最窄处不到200米,水流也相对平缓,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、三野部队挥军向南横渡长江的突破口。”在“灵芝号”渡口,彭泽县棉船镇文化站站长谈保光讲述了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。

  1949年4月21日凌晨,月色朦胧,白雾锁江。“开船!”1时40分,随着一声令下,二野4兵团13军37师109团作为先遣支队,从长江北岸向对岸进发,船像利箭离弦,齐向八宝洲滩头敌军阵地冲去。冒着枪林弹雨,先遣支队不到半小时就到达对岸,击溃滩头守敌后,继续攻击敌军各阵地,消灭残敌。就这样,八宝洲——这个国民党号称“永远炸不沉的军舰”,在一夜之间被我军全面攻占。

  之后,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,继续由八宝洲渡江攻占马当镇,于4月22日黎明解放彭泽县,拉开了解放江西的序幕。

  “八宝洲之战,是我军在渡江战役第一天进行的关键性战斗。”109团团长顾永武(后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)在《纵横》杂志刊发的《“渡江杀敌第一功”——攻克八宝洲之战》一文中写道。由于109团圆满完成了控制八宝洲江心阵地,掩护我军左右两翼突击部队顺利渡江的光荣任务,后来兵团党委在庆功大会上,授予109团“渡江杀敌第一功”的光荣称号。

  一条南北向的道路,从江畔延伸至老城深处,宛如一条时间纽带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。两侧的居民楼下,是一排排商铺,其中不少是有五六十年历史的“老字号”。

  “这条路原先叫老街,后来为了纪念彭泽解放,改名为解放路。”今年80岁的洪徽,是解放路的老街坊,他告诉记者,解放路曾经是彭泽最繁华的街道,见证了县城的变迁,也承载了几代人厚重的记忆和情感。

  这些年,随着经济发展,彭泽县城中心逐渐转移。解放路繁华不再,但老街的红砖灰瓦、雕花木门,还有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的“老字号”,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韵味,像慈祥的老者,静静地守候在城市的角落。

  2018年,解放路的路面、建筑外立面、线路等进行了改造提升,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,更好地适应群众现代生活的需求。改造后的解放路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每逢周末或节假日,都有许多游客前来“打卡”。

  “希望解放路能继续在保护中发展、在传承中创新,让这份珍贵的记忆延续下去。”洪徽老先生的话语,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。(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亚婧)

  那一天,解放军从这条路进城

  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板溪村的一隅,住着一名年逾八旬的老人——胡毛毛。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却抹不去他心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:谢埠之战与解放路的传奇。他用颤抖却充满力量的声音,向年轻一代讲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。

  “1949年5月21日,整个村子都被紧张的气氛笼罩着,那年我才6岁。”胡毛毛缓缓开口讲述,当天凌晨,二野13军37师先遣团110团从灌里缪村强渡抚河,迅速包围谢埠镇,迫使当时驻扎在此的国民党保警大队投降。

  “那天早上,解放军战士到我家请求借火煮饭。我虽然年幼,但已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股坚定与勇敢。”说到此处,胡毛毛脸上露出了温暖的微笑。然而,这份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,随着战斗打响,村子被炮火声笼罩。

  “敌人的炮弹在屋后炸响,弹片穿透窗户,打在了家里的衣柜上。3个清晰的弹孔,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。”胡毛毛指着一张捐赠证书中的照片,眼中闪烁着光芒。证书记载的捐赠物正是那个历经沧桑的衣柜,如今衣柜已被南昌市博物馆珍藏。

  “那场战斗,从黎明持续到黄昏,敌人像潮水般涌来,却一次次被解放军战士击退。他们就像钉子一样,牢牢钉在谢埠这片土地上,守护着我们的家园。最终,数百位英雄长眠于此,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南昌解放的曙光。”胡毛毛的声音微微颤抖。

  1949年5月22日,随着谢埠之战的胜利,解放军大部队从罗家镇出发,沿着后来名为“第二交通路”的道路挺进南昌城。这条道路,见证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进军和南昌的解放历程。1966年,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和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,“第二交通路”被正式更名为“解放路”。“当时听到这个消息,我们全村人都非常激动。”胡毛毛回忆说。

  时光荏苒,解放路从一条尘土飞扬的小道,逐渐发展成为南昌市的重要交通干道。“现在从解放东路出发,东接天祥大道可直达南昌高铁东站,西接洪城路过南昌大桥直达红谷滩。”在胡毛毛看来,解放路见证了南昌的快速发展。(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志刚康春华)

  那一年,镜头在这里捕捉微笑

  9月10日,走进上饶市信州区解放路社区徐定鐎老人家中,墙上一张巨幅照片瞬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“这是十几年前拍的城区全景图,我给它取名叫《魅力上饶》。”徐老介绍。

  1949年5月3日,上饶解放。城里的中正路改名为解放路,这条全长2300米的路,沿途有汽车站、火车站以及白鸥园、宝泽楼等地标建筑,由此成为一代代上饶人的集体记忆。

  今年86岁的徐定鐎,是浙江温州人,不到18岁就开始在位于解放路的见真我照相馆担任摄影师。出于职业习惯和对摄影艺术的热爱,他一有时间就会去大街小巷走走看看,定格下或珍稀或寻常的一个个瞬间。

  翻开老相册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:1949年、1984年的上饶老火车站,低矮陈旧的站房,旅客在局促的候车室排着长队,一直延伸到室外;1990年的火车站,宽敞便捷的站前广场、焕然一新的高杆灯和巨幅广告牌,初具现代气息。2006年,异地新建的第四代上饶站,在信州区松山村(今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境内)竣工通车。随着2015年6月28日京福高铁全线通车,上饶进入高铁枢纽时代,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。

  1990年、1992年,解放路上的宝泽楼和白鸥园市场先后开业。彼时,改革开放的大潮早已席卷大江南北,这两个综合市场一经亮相,迅速成为当时的“打卡地”。对于老上饶人来说,节假日多去逛几次白鸥园市场,或许就能跟上时尚的步伐,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前,到宝泽楼面包店捎上几个刚刚出炉的面包,这才算过了个圆满的假期。

  岁月悠悠,沧桑巨变。如今的解放路,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,市声喧嚣、满目繁华,推窗见绿、出门即景。解放河两岸经综合治理后,从黑臭水体变成了水清岸美、四季有花的亲水休闲地带。

  建筑可阅读,城市有温度。“我拍过几万张全家福,感受到寻常百姓的生活变迁;一张张老照片,更是记录了老城区的日新月异。”徐定鐎老人由衷地说。(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余燕)

备案号:赣ICP备15000060号-1 江西日报社全球赣商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