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全球赣商网 > 九江频道 > 九江资讯

“90后”三兄弟 子承父业传匠心

2024-06-11来源:全球赣商网编辑:伍群珍作者:张铭

  南峰镇位于九江市都昌县东南边陲,南邻鄱阳湖,是全国闻名遐迩的“豆参之乡”,集镇中心及周边村落社区一栋栋小洋房鳞次栉比。在白水村地段,时不时能看到几栋古色古香的木制古建筑,高耸的屋脊,撑梁的圆柱,雕花的窗,古朴的门,古韵中沉淀出的是一种摄人魂魄的岁月感。

  这些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都是南峰镇冯期付和他的三个儿子冯全鹏、冯全宏、冯全滔所创办的古建筑公司修复的作品。这些建筑被暂时安置在当地村民的宅基地上。其中,最新被修复的是一栋清式“状元楼”,其建筑规格为“三进两天井”,折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。“状元楼”的主体部分系其从省外收购而来。由于年久失修,大部分已经坍塌,冯期付就将它买了下来,运回家乡修复。

 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。位于南峰镇祠堂对面的“清雅阁”是一栋来自江浙地区的清式绣楼。所谓绣楼,即古代家族中未出阁的女子的住所,通常为二层阁楼。为还原这一结构,修好堂屋后,冯全宏翻修了二楼的长廊和部分房间,形成推窗见景、倚栏凭眺的格局。

  今年56岁的冯期付,之所以对古建筑情有独钟,要回溯到1998年特大洪水时期。那年洪水退去后,政府组织移民建镇,老房子被拆迁,许多老房子构件被丢弃甚至做了柴火。冯期付觉得很可惜,就把它们买过来,由此走上了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承建的道路。经过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坚持和坚守,终于在南峰镇形成了一个古建筑修复产业。冯期付也从一个走南闯北的小贩,变成了如今拥有员工200多人的古建筑修复承包商。

  在古建筑修复车间里,冯期付的大儿子冯全鹏介绍说:“古建筑修复,必须按照传统营造方式来完成。房屋的开间比例是多少,柱子用多粗,穿方用哪种,选择不同的结构既要考虑不同的构件和尺寸,还要考虑承载性和连接性。”从小就对古建筑耳濡目染的冯全鹏,对于古建筑修复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尽管从事这项工作多年,他仍然认为自己还没有出师,只是刚刚入门而已。冯全鹏说: “许多古建筑修复工作看起来和木工很像,没什么分别,但其实里面包含很多门道。古建行业博大精深,要学的东西太多了,而且很多时候必须是手工做,机器是做不了的。”

  冯全鹏、冯全宏、冯全滔兄弟三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,扎根家乡“子承父业”,刻苦学习,努力研究,始终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大胆开拓,勇于创新。兄弟三人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,使公司持续稳定发展,在国内承建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古建工程项目。

  笔者注意到,在南峰镇从事古建行业的匠人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。这个行业的工作繁琐沉重,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,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。冯全鹏、冯全宏、冯全滔兄弟三人都是“94后”,正是看到这个古建筑修复行业没有新鲜血液进来,自告奋勇“子承父业”,避免这些老手艺逐渐消失。

  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乡村老屋,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风雨的洗礼,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,农村人口的逐年减少,这些饱经沧桑的传统老屋也纷纷凋零衰败。冯期付和他的三个儿子拯救了这些老屋,对乡村历史进行保护,不仅留住了乡愁,而且为乡村振兴鼓劲助力。通过重新修缮,使一幢幢承载一代又一代本地人乡愁的古建筑,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。

备案号:赣ICP备15000060号-1 江西日报社全球赣商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